龙岩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

龙岩杂戏,也称“铙鼓杂戏”“龙岩杂戏”,是山西省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 龙岩杂戏起源于唐代,盛行于宋元明清,是集唱、念、做、打、舞、杂技、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。其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,以吟为主,间以散......阅读更多

马连良的老唱片

马连良先生(1901-1966),字温如,世居北京,持奉清真教。在他九岁那年(1909)入喜连成科班学艺,公元2009年正是他开始从事京剧表演艺术的一百周年。由马先生的晚辈家属们发起、筹划出版舞台生涯画册,并重新整理发行马先生在194......阅读更多

马连良唱过的武戏

前些时候,马连良的两位王和霖、王金璐同志在《北京日报》“广场”版发表了一篇《浅谈马派》,文章虽短,写得却很全面,对马派的特点和优点分析得也很准确。文中提到马连良幼工扎实,能文能武,这一点很重要。因为从三十年代“马派”正式形成以来,一般......阅读更多

青衣演的都是悲剧角色吗

青衣扮演的多是命运悲苦的女性角色,但有时也扮演稳重、端庄的富贵女子。 青衣又叫正旦,因为所扮演的女子有一类经常穿青色女衫而得名青衣。青衣经常饰演贫穷、凄苦又善良、稳重的女子,比如被丈夫抛弃的秦香莲、受屈含冤的苏三、流落他乡的韩玉娘等......阅读更多

除了富连成还有哪些京剧社班曾培养大批演员

京剧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,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产生过大批优秀的艺术家,而每一位艺术家都曾有过学戏的阶段,大多数人也都在京剧社班中坐科学习的经历。如富连成社就曾培养了近七百名演员,下面就是盘点京剧二百年发展史上的著名科班与相关学校。 ......阅读更多

铜锤花脸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

铜锤花脸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徐延昭,他在唱戏时常抱着铜锤,所以就把这一行当称为铜锤花脸。 铜锤花脸的名称来源于徐延昭这个角色。徐延昭是明代故事戏《龙凤阁》中的年迈老臣,他手中抱着一柄可以上打昏君、下打谗臣的铜锤,在剧中有高难度的大段唱......阅读更多

铁片大鼓

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,是天津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佩臣先生所创立,它源于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,如通俗调、京东调、乐亭调等。20年代王佩臣随父在河北方向作艺,30年代初进入天津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,将曲调进一步规范,由于她用铁梨......阅读更多

郎咸芬李二嫂伴我成长

我第一次演李二嫂是17岁1954年《李二嫂改嫁》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,包揽了所有奖项1957年李二嫂走上了银幕5004年《李二嫂改嫁》又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。 17岁变成了“寡妇” 在郎咸芬布置朴素简洁的家中,年近70的她穿着......阅读更多

赵义庭 豫剧生行演员豫剧导演工作者 赵义庭

赵义庭,男,豫剧生角、导演。山东省曹县火神台集人京剧。 1929年在曹县李新集学山东梆子京剧文化。1934年进开封,应约参加了由樊粹庭先生组建的豫声剧院京剧。后辗转于洛阳、西安、宝鸡等地领班演出。1948、1949年又先后组建兰州新光......阅读更多

谭富英最为惊艳的五段唱腔

京剧老生行当,有八个主要流派:余、言、高、马、谭、杨、奚、麒。谭派又分为老谭派和新谭派,老谭派指的是谭鑫培,新谭派则指的是谭富英。 老谭派几乎是当今所有老生流派的源头,谭富英虽然与谭鑫培一脉相传,但新谭派与老谭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。虽然......阅读更多